電影音樂,incidental music for film,特別專為電影而寫的音樂,當然是需要經過精心設計來配合電影的,關於這一點,我曾經和一位古典音樂迷聊過,當時他質疑,現在很多電影音樂是否真的有為電影而量身訂做?但是,何謂量身訂做,需要包含哪些方面?第一點當然不用說,一定是配合電影的 timing,主導動機的運用 (人物,場景等等)。第二點,塑造整體的音樂風格,舉例來說,Miklos Rozsa 為羅馬史詩電影所創造的音樂質感。第三點,也是最容易受爭議的一點,就是作曲家的個人風格注入到音樂創作的影響。我覺得個人風格就是音樂語言使用的表徵,而音樂語言又可分為慣用的管絃語法以及旋律性,但這兩者其實是Coupled 在一起的,彼此會互相影響。

 

舉例來說,John Williams 是在這兩方面都十分突出的音樂家;他在一些作品中,像是「星際大戰」、「超人」、「外星人」等,對於主題旋律都使用類似的手法,由音階的主音(Tonic)開始,大跳五度音程,緊接著的下行三連音之後,又來個從八度音(Octave)到屬音(Dominant)的四度大跳,這樣富戲劇性以及張力的語彙。至於 Hans Zimmer 是開始先在旋律性上有他的一套作法,到了近年來才在弦樂上有比較大的成長,其他像是 James Newton Howard 也是類似情形 (Village, Snow Falling on Cedars)

 

        Zimmer 所喜歡的英雄式、悲情式,拋頭顱、灑熱血的創作手法,其實我個人並不排斥;從另一角度想,也許不同時空背景故事中的主角,有著類似的心境,對於同一手法的英雄式主題,也未嘗不可。

 

        因此,為什麼有些人的作品聽起來都很像,是由於其本身個人風格的影響已超過 (或是遠超過) 他們為這些電影所塑造的風味。最理想的情形應該是兩者要有所平衡,很多作曲家都能夠做到這一點。

 

        現今所謂的 “MV 動作音樂作風,已經愈來愈普遍於各領域,包括電玩音樂、廣告音樂等等。但我覺得Hans Zimmer 仍然是保有一席之地,每當其親自操刀時所完成的作品,都還是那樣的熟練和沉穩;其徒弟們以及仿效者,都未必有所超越,火侯還略嫌不夠。另一方面,MV 系的 Harry Gregson-Williams,我覺得他從來就不是屬於 Zimmer 派的作曲家,就如同Mark Mancina,他們只是與其有過合作關係,但是彼此還是保有自己的路線;而後來加入的 John Powell,也已經走出自己的風格。我原本蠻期待 Mancina 能有一番作為,一鳴驚人的「絕地戰警」、「捍衛戰警」、「龍捲風」,都給人留下挺不錯的印象;還有96年的作品「情婦法蘭德斯」、98年的 Return to Paradise 刺激 1998」,都帶有著神秘以及濃郁的抒情文藝氣息。但可惜之後就沒有再進一步的表現,其退出絕地戰警二工作團隊的消息,也讓我覺得有點錯愕。據說原因是其工作理念與導演不合,而Trevor Rabin 的搖滾式樂風又再度成為Studio 的選擇。

 

        前幾天在友站看到林紙鶴網友提到:「Zimmer 是個 【堅持將電子音樂與真實管絃極微混音的實驗音樂家】」,我認為 Zimmer 的音樂並不算是「極微」,其僅是旋律線條、結構比較簡單。極微主義應該是說,音樂的變化是漸進式的,慢慢的改變;就好比說,一個三角形,一步,一步的變形至圓形,再來正方形,等等。我反而覺得,Zimmer 最近的作品,是使用一層層疊加上去的手法。

 

以亞瑟王這部電影來說,開場後的第二段音樂 (場景為主教遭受攻擊,亞瑟前去營救),主要有四疊層的變化:底層,接著第二層 (弦樂部),再來第三層 (主奏旋律,為底層的變形,與其呼應) 和第四層電子音效同時出現,進行兩個樂句後,第二、第四層維持,其餘抽離;而後第二層變形 (變奏,由打擊樂器接手)、第四層音效停止,主線旋律轉變成另一階段 (動機)

 

        也許這樣的手法並不新奇,但是這似乎不是過去 Zimmer 常用的方式 (要不然就是以前的作品我沒認真聽 >_<)。去年亞瑟王問世時,批評聲四起,說是 Zimmer 又回到老樣子,再度譜寫了無心意的動作音樂。其實當初我剛聽完這張唱片,臉都綠了,十分錯愕。大量的鼓聲 (電子鼓 + 真實樂器) 讓我很不習慣,還有那不怎麼起眼的旋律。但是聽了幾次就覺得,愈是品嘗,愈有滋味,也許是作風有所改變,以至於開始有些不適應。

 

我覺得這部配樂最大的特色是人聲 (合唱) 處理的比以往還要來的有美感,管樂吹奏的也蠻有特色的。另一方面,Zimmer 也第一次將主題旋律的部份,融入至片尾曲的編寫。對於描寫Guinevere Arthur Love Theme 聽起來十分深沉,神秘且帶著些許的哀傷;片中有不少橋段有其小提琴的獨奏。完整的騎士主題,於他們再度出城執行最後一項任務時出現,以持續不斷的鼓聲 (電子鼓?) 為底,配合著合唱團的助勢;其總長達兩分鐘,當中有部分樂句,與主題旋律、Love Theme 等常一起被使用在其他段落中。

 

此外,電影中的兩個族群,Zimmer 都有為他們寫主題。皮克斯人除了有一段簡單的旋律以外,還以類似嗩吶的聲音為特徵;薩克遜人則只以連續的中低音吼聲來代表,但是在最後一場戰役中,仍然有為其譜寫新的進攻音樂。進入第一次圈套時,是以吼聲來象徵,再加上皮克斯人的嗩吶聲,以及管樂(有些橋段有加弱音器)的吹奏,以及特殊打擊樂器的點綴,無形中增加了在煙霧瀰漫的空城中,詭譎不安的氣氛;而第二次攻入時,以管絃樂取而代之,由緩慢的節拍,漸漸加快,等到再度中入圈套時,變為連續兩短音,這似乎說明了薩克遜人急於想盡快與敵人戰鬥的焦躁心理。而後皮克斯人展開大規模進軍,他們的主題就經過稍加變奏後出現;再來就是為亞瑟等一行人的最後行動,所譜寫的全新旋律。接著在亞瑟與薩克遜人頭目 Cerdic 決鬥中,Zimmer 再度使用了他的招牌手法,連續短單音而急促的管樂吹奏;最後將Cerdic解決時的女合聲更是讓氣氛達到了最高潮。End Title 則是以重複主旋律以及騎士主題來結尾。

 

我認為這次整體的表現是相當不錯的,並非完全只是老調重彈;除了音樂的整體風格有適當的營造外,作曲家本身的個人魅力還是繼續的維持下去。所以 Hans Zimmer 的火侯還是很充足的,一樣是四平八穩之作,甚至有所突破;再加上倫敦愛樂管絃樂團優秀的賣力演出,細膩又富有質感音色,讓這部作品更添上一層光采。然而,這些音樂在電影裡頭的效果,其實並不像想像中那樣的好,有一種莫名的無力感,無法與影像產生共鳴。不知道是導演的功力不夠,還是作曲家沒有抓住合適的時機譜寫音樂,造成音效和音樂契合度不高;也許是導演沒有適當的給音樂空間,也許是兩者在互相拼誰比較大聲。這點其實我覺得友站站長洛伊兄說的沒錯,「好的電影音樂家當然要會寫音樂,但同時他還要很懂電影,懂得什麼電影須要什麼音樂,須要多少音樂,哪些地方須要音樂,哪些地方不須要,音樂要配合影像,也要配合電影中其他的聲音,要替旁白配樂,甚至還要替音效配樂。(或者將音樂和音效結合出一種完整的聲音感受。)」但是我覺得,亞瑟王這部電影還是有很多地方存在著問題,電影的成敗、敘事方式,直接的影響音樂說話的空間以及能力,造成配合度的問題。這時我又聯想到,英國作曲家 John Barry 對於目前電影中過度的流行音樂使用十分不以為然,不但壓縮電影音樂的空間,使得作曲家無話可說,也讓其處於尷尬的地位,變成僅是填補空白的填充物。

 

這篇文中提及的大多是 Hans Zimmer 的音樂,其實只是因為最近一直在聽亞瑟王,對於其有一些正面的看法想提出,此外還有一些對於 MV 的認知有稍作說明。小弟接觸電影音樂以來也已經有將近八年的光景,從最開始的純粹 Hans Zimmer 迷到現在,並非愈聽愈細,而是愈聽愈廣。雖然我僅僅只學過兩年鋼琴,對於音樂理論也幾乎一竅不通 (以前學的早忘光了),也無法寫出精闢的評論,但是對於音樂的熱情始終不減,許多十分冷門,或是不為人知的作品,都十分有興趣挖掘出來欣賞,像是近代 / 當代的嚴肅音樂 (譬如我最喜歡的四個音樂家 Bridge, Bliss, Bax, Tevitt)、電影音樂家的 concert work,像是 Herrmann, Rozsa, Waxman, Korngold, Moross, 等等。甚至是許多古典音樂家的電影音樂作品,像是阿諾、普羅高菲夫、科普蘭、李奧納多伯恩斯坦、普烈文,華爾頓、佛漢威廉斯、蕭斯塔高維奇、宏察都量、高大宜…..。所以我認為聽音樂不一定要勉強自己聽的專精,但是可以接觸的更廣一些,給自己一個看見別的世界的機會,能夠獨立思考,培養自己的想法。

 

此外小弟對於網路上有著「泛H」,以及「泛什麼的」的擁護者,或是其他樂迷,互相對立開罵的情形感到十分不解。譬如,常有人說 Zimmer 近期的東西不就像紅色警戒那樣,沒什麼意思。我只能說,每位作曲家其實都是這樣的,不同時期都會有不同的風格以及一直以來慣用語彙,不管John Williams也好,或是Goldsmith也好都是類似的情形。另外還有人說 MV 炒冷飯了無心意,此時我想利用幾個月前所想到的解釋方法來提出看法。

 

之前因為某些因素,有感而發,想到利用「藝術」、「功能」,以及「娛樂」三方面所構成的平面三角形,來形容電影音樂的定位:他是一個範圍,而不是單純一個點;然而,對於任何一部電影而言,它可能存在其中任何一個位置。當然,這只是個概念,不可能以量化的方式來找出那個點,大概也沒這個必要。

 

藝術 包括與電影語言的契合,對於劇中人物,場景的細膩描述;音樂上包括傳統管絃作曲的基礎、音樂語彙的運用及發展、風格的建立等。

功能 為了襯托影像、營造氣氛,協助劇情發展,達到配合目的。

娛樂 大概就不加以贅述了

 

        舉例來說,也許神鬼奇航這樣的音樂,並不是算是個十分有深度的作品,但它還是有達到功能、娛樂 (因為熱血) 的目的。所以有些電影音樂,並不是那樣的一文不值,可以試著以多方面角度去看待它,不一定要這麼嚴肅;或者也可以不同的心情和不同的態度去迎接他。